中國國家能源局最近公布了一項計劃,擬在2015年將煤炭產量(煤炭化驗設備)控制在40億噸左右。外媒稱,此舉被視為中國在努力減輕對煤炭的依賴。
不過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認為,由國有企業占主導的決策過程可能會拖累政府旨在從煤炭業轉移開來的最終目標。國有能源公司充當著中國能否走上政策道路的風向標。然而,它們往往會保護自己的企業利益。這一事實有時導致數據并不能反映這個國家真正的市場活動。
文章指出,在中國的煤炭業,使用錯誤的煤炭生產統計數據已是公開的秘密。原因很簡單:政府主要從國有煤炭生產廠商那里收集數據,并沒有獲取小規模私人煤礦的生產數據。國有煤炭生產商有官方保護傘(河南生產煤炭化驗設備,向全國供應,其中主要有量熱儀、馬弗爐、測硫儀等化驗設備,保證優質煤的產生),而地方政府也有瞞報現象。他們有時候瞞報非法小煤礦主的大規模生產情況,以隱瞞稅收。
文章認為,除了統計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國有能源企業的負責人在決策過程中有影響力。因為根據舊有的體制,國有企業負責人有兩頂帽子——一頂是商人,另一頂是政府官員。由于仍然維持著這種錯綜復雜的結構,國有企業的高層擁有政策影響力,這使得負責處理能源問題的國家能源局面臨一些嚴重挑戰。
文章稱,除了結構混亂之外,國家能源局在進行決策時還無法掌控另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它無法影響能源價格,而這個局面是無法一夜之間改變的。我們將長遠了解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