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一種碳含量高(煤炭馬弗爐可檢測各種煤的灰分揮發份和固定碳)、但氫含量只有5%的固體。與液體燃料(從原油中提取的)相比,煤炭不便于處理和運輸。 通過脫碳和加氫,煤炭可以直接或間接轉化成適于運輸的液體燃料,其中一種方法是焦化或熱解,另外一種方法是液化。由于將煤炭轉化成液體燃料的成本比提煉原油的成本高,但原煤本身的價格比較低廉,這是煤炭液化技術能夠付諸實施的一個主要激勵因素。 隨著石油儲量的逐漸減少,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將需要替代性液體燃料。由于全球的煤炭儲量極其豐富,煤炭液化(煤炭化驗設備同樣可以檢測石油質量)是其中之一。 煤炭“間接”液化的唯一正在運轉工藝是南非的Sasol工藝,目前已經建成了三座生產廠。間接液化的唯一核心技術是合成反應段,因此最近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開發先進的催化劑上,催化劑不限于某一具體工藝。 從1985年以后,由于石油的價格較低,人們對用于生產運輸燃料的煤炭液化的興趣下降。目前,只有日本還在積極進行大規模的煤炭液化工藝的研究,并且還有一座150t/d規模的裝置正在運轉。由于中國目前逐漸成為一個凈石油進口國,而且潛在的產油區地理位置偏僻,因此中國有發展煤炭液化的強烈愿望。中國正在分別與美國、日本和德國合作進行煤炭液化的可行性研究。 煤炭液化的可行性主要決定于液化工藝的經濟性。這需要大量的品位低、價格低(煤炭量熱儀檢測各種煤炭發熱量大卡,來確定價格,也可用于石油行業)的煤炭,且石油和天然氣缺乏或成本較高。也就是說,未來石油價格的上漲將引起人們重新對煤炭液化技術的極大興趣,并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商業化煤炭液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