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四分之一生產供應煤炭的,正在醞釀一場能源輸出革命:尋求將那里蘊藏的煤炭大規模轉化為石油、電力甚至信息產品,升級傳統“挖煤(量熱儀)—賣煤(測硫儀)—粗加工(馬弗爐)”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各地對煤炭的強勁需求使內蒙古經濟增速連續八年保持全國第一。然而,內蒙古黨委和政府發現,簡單的“挖煤-外運”發展模式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如何高效、充分利用煤炭資源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問題。
中央政府2011年將內蒙古確定為中國戰略性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充分發揮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提高開發和深加工水平,實現資源就地高效轉化。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富煤、缺氣、少油是能源資源分布的突出特點。以內蒙古為典型代表的中國煤炭產地(鄭州提供煤質化驗設備),主要通過直接燃燒和傳統煤化工利用資源,能源轉化效率低,環境污染大(測硫儀檢測煤炭中的全硫含量,有效控制環境污染)。
內蒙古還在煤炭初次利用產生的廢渣中尋寶。烏海地區原煤煉焦過程中產生大量煤矸石、煤泥(各種煤都可使用煤炭化驗設備)等附產品可以被用來發電,準格爾地區的煤發電后產生的粉煤灰中氧化鋁含量高達50%。
“發展煤炭深加工將推動能源資源加工項目向富集地區轉移,大大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優化國家生產力布局,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貢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