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調查,近日,國家能源局出臺《關于促進低熱值煤發電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十二五”期間低熱值煤發電裝機容量增長5000萬千瓦的目標。
5000萬千瓦裝機增量令涉煤電企迎來新機遇
對于用于發電的低熱值煤的煤種和發熱量(全自動量熱儀幫助檢測煤炭的各種發熱量),《通知》中明確限定為熱值在1200千卡/千克至3500千卡/千克之間的煤矸石以及煤泥、洗中煤。
事實上,我國低熱值煤發電總裝機已達2600萬千瓦,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近400座,但相對于每年尚未得到利用的2億噸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熱值煤資源,現有裝機容量、規模顯然不足。《通知》提出的將在“十二五”時期實現低熱值煤發電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裝機增量的目標,恰好能充分利用這批未被充分利用的低熱值煤資源,使用自動量熱儀,采用單片式微機開發的多功能熱量測定儀器,主要用于測定煤炭、石油、秸稈、煤矸石、頁巖、粉煤灰、爐渣、淤泥、尾礦、食料、垃圾等物質的發熱量。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發電企業涉煤較少,低質煤綜合利用電廠一直是煤炭企業的“專利”,一方面深受國家政策鼓勵;另一方面,其容量較小,一般在5萬千瓦以下,既能夠滿足煤礦用電,也可變廢為寶。
據統計,在煤炭企業上規模的非煤產業項目中,煤矸石發電項目占有絕對比重。
近年來,隨著五大發電集團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煤炭產業,部分煤礦產能已形成一定規模,其礦區內低熱值(煤炭化驗設備-量熱儀可檢測煤炭的高低熱值)煤產量數目已相當可觀,除已經擁有大型燃煤機組的煤電基地開始摻燒低熱值煤外,部分只執行外運煤炭任務的發電集團煤礦的低熱值煤仍無法有效利用。
事實上,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發電是煤炭基地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重要中轉樞紐,部分具有技術、經濟和資源優勢的發電企業,已提出了煤矸石發電基地的建設規劃,并在其煤炭基地范圍內形成新型煤化工、電解鋁、煤矸石綜合利用等規模化產業鏈,逐步形成“煤—電—路—材”循環發展的經濟模式。
業內專家表示,希望相關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稅收政策也盡快出臺,或將更有力地推動低熱值發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我們將繼續關注,在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