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月經濟數據上周剛剛“出爐”,CPI漲幅出現明顯回落。正當公眾為今年一直以來的通脹壓力稍有緩解而略感欣慰之時,能源產品近期卻屢屢上演各種“荒”的鬧劇。
油荒、氣荒、電荒的輪番上演,反映在價格問題上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并進一步凸顯出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缺陷與相關改革的滯后。
三荒:解不開的價格死結
“油荒”年年鬧,但今年卻來得更早一些。此前媒體報導,國慶節后,湖南、河北、安徽、江浙、湖北等多地民營加油站即開始出現汽、柴油等成品油斷供(成品油測硫儀可檢測油品的全硫含量)。10月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下調汽、柴油零售價格之后,油荒隨即而起,并在全國蔓延。全國各主要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柴油荒,有部分地區甚至持續月余,農產品運輸受到較大影響。
事實上,電價和天然氣也同樣存在不“漲”就“荒”的局面。雖然當前電荒與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和一直存在的電力結構性矛盾有一定關系,但根據中電聯的統計資料,2003年以來,秦皇島5500大卡煤炭(煤炭量熱儀可幫助我們檢測發熱量大卡。保證煤炭質量和價格)累計上漲超過150%,而銷售電價漲幅僅為32%,價格傳導途徑嚴重不暢。即使今年4月和6月國家上調了部分省份上網電價,火電企業虧損情況也沒有好轉。
對此,石油業商會曾公開表示,由于市場主體單一,加之兩大油企以計劃經濟模式維持市場運行,從原油進廠到成品油配送銷售都是按照計劃在系統內運營,生產與市場脫節,計劃跟不上市場變化,從而造成油荒。
而今年部分地區“電荒”從季節性缺電演變成全年缺電,從南方電荒蔓延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業內分析認為,其真正的罪魁禍首在于電廠“煤荒”。但電廠“煤荒”不等于市場“煤荒”。但是電荒煤荒一直不停。
能源價格改革需提速
要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手段的同時,配套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是建立約束目標和分解機制,合理控制能源供應,強制淘汰落后產能,使合理消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從根本上改變敞開口子用能源的局面。
“柴油荒”尚未消散成品油價或東山再起
國際原油(原油化驗設備)價格近期出現階段性反彈行情,帶動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的預期再起。專家認為,眼下國內成品油調價能否兌現仍充滿不確定性。值得擔憂的是,油價上調預期一旦產生,可能加劇市場惜售心理,不利于國內“柴油荒”的緩解。
國際油價反彈使得國內成品油調價再受關注。10月9日我國年內首次下調成品油價格給了消費者些許安慰。可是相隔僅1個多月,成品油價格上調窗口可能再度來臨,讓人們擔憂國內油價是否會“東山再起”?
11月14日,商務部公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逐步探索建立全國聯網的成品油庫存監測網絡,指導石油流通企業建立成品油商業儲備體系,各地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探索建立柴油地方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