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金三角”后起之秀的寧東地區,在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今后將以寧東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煤炭開采及深加工產業,建設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化肥、煤制甲醇(量熱儀)年,形成煤炭生產能力1.3億噸、電力總裝機容量2700萬千瓦、煤化工產成品生產能力2000萬噸以上的全國重要煤炭基地、火電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同時,規劃了寧東煤化工基地煤經甲醇制烯烴、煤基二甲醚、煤炭間接液化以及煤制化肥4大項目區。其中,煤基二甲醚項目區,將以已經建成投產的21萬噸/年二甲醚項目為依托,最終實現83萬噸/年生產能力;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區,將在已經投產的50萬噸/年MTP(煤制丙烯)項目基礎上,繼續建設MTP和MTO(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最終形成122萬噸/年烯烴產能;煤間接液化項目區,2020年將形成820萬噸/年油品的能力;煤制化肥項目區,最終將建成104萬噸/年合成氨、184萬噸/年尿素的全國最大煤制化肥基地。
煤化工專家、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賀永德表示:“能源‘金三角’規劃與項目布局雷同符合國家能源就近、集約、集中、高效轉化的原則,不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
首先,能源“金三角”資源充足,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具有先天優勢。我國富煤、貧氣、少油的資源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煤化工產業,以確保我國的能源戰略安全。與傳統煤化工相比,新型煤化工裝置規模大、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產品附加值高、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但新型煤化工目前相對成熟的技術只有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或丙烯)、煤制天然氣、煤制油以及基于高效煤氣化技術耦合的煤制化肥技術,可供企業選擇的技術不多,客觀上決定了包括能源“金三角”在內的地區,只能上馬雷同的項目。
但雷同并不意味著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也不意味著項目或產品沒有競爭力。比如,煤制烯烴。我國每年烯烴缺口超過1000萬噸,石油資源短缺,生產烯烴成本高。利用我們自主開發的DMTO技術,不僅能有效解決石油資源不足的難題,還能實現煤的高效、清潔轉化,推動煤代油戰略實施。2010年,神華包頭總投資170億元的全球首套60萬噸/年DMTO工業化示范項目投產,當年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后每年至少帶來20億元的純利潤。這樣的項目,多幾個“雷同”有何不可?
再比如,位于美國休斯頓的墨西哥西海岸線,全長120千米,區域布局的全部是雷同的石油化工項目,其投資與產業規模比能源“金三角”大得多。但也沒聽說企業間相互壓價競爭,更沒有企業反映有碳減排壓力。
至于煤化工面臨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這是事實,但可以通過捕集、封存、利用等措施削減。也可通過技術創新,從源頭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延長中煤靖邊能源化工項目,通過煤化工、油氣化工對接耦合,實現了系統的碳氫互補,不僅增加了甲醇與烯烴產量,而且年減排二氧化碳達435萬噸。能源‘金三角’是煤氣油富集區,可推廣這一技術,使眾多能源化工項目,由排碳大戶變為節能減排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