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電煤價格并軌”方案還沒有出臺就已經眾說紛紜,支持有之、反對有之,令這場關乎國民經濟的改革之舉撲朔迷離,那么,雙軌并“協”到底是前進了還是后退了?我們又應當如何推動這種前進或避免其可能的后退呢?這是當前方案呼之欲出之際,比各說各話更應該關注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實行的是“雙軌煤”加“計劃電”?!半p軌煤”是指計劃煤和市場煤雙軌運行。前者根據國家計劃指導生產和銷售,由煤炭供需(電煤需要的煤質分析設備和煤炭行業需要的一樣,具體包括量熱儀,測硫儀,馬弗爐等設備)運輸三方一起簽訂合同,其價格受政府管制,明顯低于市場價。后者通過市場方式連接供需,根據市場供需形成價格?!坝媱濍姟笔侵干暇W電價和銷售電價由政府部門行政審批決定,現實的電價形成機制成了“管住兩頭,中間不管”,所以電力成本上漲的因素不能通過電價疏導。
“電煤價格并軌”還需從整個電價改革著手,也需要完善煤電聯動政策,確保煤炭價格(動力煤,噴吹煤,無煙煤,煉焦煤等各種煤炭,使用量熱儀可檢測發熱量大卡,控制所有煤炭的價格)、發電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實時聯動,同步推進流通體制改革,減少煤炭運輸環節費用。而非簡單的并軌煤價形成機制,單方面做法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也難有實質性效果顯現。必須與電價改革、鐵路運輸體制改革同步,不能將煤電產業鏈割裂開來,改革應逐步推進。同時,政府應該逐步放權,不能迷信于管控,條件成熟時要還煤電于市場。這樣才能避免改革并軌走成回頭路的窘況,實現“市場煤”加“雙軌電”的理想局面。在“電煤價格并軌”的道路上,我們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